【活動預告】科技大師講座(校慶特別場) —— 《浩瀚而深邃的自然科學》

由澳門科技大學舉辦的23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科技大師講座於2023年3月27日下午14:30在大學D座禮堂舉行,屆時將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王恩哥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李羅權院士進行主題為《浩瀚而深邃的自然科學》的系列講座。

演講主題:「物理學:科技發展的基石」

王恩哥院士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長動力學以及受限條件下水的複雜形態和全量子效應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的360餘篇論文(其中頂尖期刊上60餘篇),22,000次的論文引用數,奠定了王恩哥院士在國際物理學界的領軍地位。他先後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在領導高等教育改革及推進科學技術創新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演講摘要:

在人類社會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進程中,物理學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個報告在簡要介紹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前後,推動科學技術革命的經典物理學幾個重要發現之後,集中討論近代物理學如何擺脫經典物理學思想的束縛,完成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智力革命,並為後來層出不窮的高新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報告將以如何從量子力學發展到積體電路為例,揭示根植於當今資訊化社會深處的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性。

演講主題:「鳥類的起源與早期演化」

周忠和院士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著名古生物學家。他從古老化石的分析中破解了中生代鳥類的系統發育和分類、分異輻射、飛行演化、功能形態等方面的謎團,蜚聲國際學術界。在熱河生物群的綜合研究、陸地生物群演化與環境背景研究等方面也有諸多建樹。 周忠和院士同時也是深具社會責任感、關注科學普及事業、致力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教育家。他擔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編撰了多部科普書籍,推動科普教育與科技創新齊頭並進。

演講摘要:

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近三十年來獲了大量古生物學及多學科研究的支持,並已成為主流學界普通接受的理論。來自中國侏羅紀與白堊紀的恐龍發現,特別是帶羽毛恐龍的發現和研究無疑成為了支持這一學說的最重要證據。

德國發現的距今約1.5億年的晚侏羅世的始祖鳥化石依然是目前已知最古老且最原始的鳥類。距今約1.3-1.2億年的早白堊世,早期鳥類開始了大規模的輻射演化,它們在體型、羽毛、飛行、食性、生態習性等方面都出現了巨大的分異。其中一些類型仍然保留了恐龍祖先的原始性狀;而另外一些卻已經具備了現代鳥類才擁有的飛行能力和生理特徵。

來自中國早白堊世的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化石,不僅種類、數量繁多,而且保存精美完整。對它們的研究不僅極大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鳥類多樣性的認識,而且為我們理解早期鳥類羽毛的顏色復原、性選擇、繁殖與發育等生物學特徵以及生物演化與環境背景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演講主題:「星際空間,日珥爆發及極光奇觀」

李羅權院士

李羅權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著名太空物理及地球物理學家。太陽活動,到日地空間,直至諸多地球物理現象等都是李羅權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他以台灣太空中心主任和實驗研究院院長身份,成功推動了福爾摩沙二號及三號地球衛星計劃,在應用科技領域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作為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李羅權院士還積極參與了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培養了一批太空科學領域的年青學者。

演講摘要:

太空科學時代起始於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升空。之後,許多國家都展開對太空及宇宙的探索。這次的演講將介紹許多觀測到的太空奇觀:(a)星際空間的氣體湍流,具有Kolmogorov的湍流能譜,其尺度從100米到1018米;(b)太陽日珥的形成及爆發;(c)地球極區美麗極光及波長千米射電波的形成;(d)地球高層大氣中「巨大噴流」的發現。

本場講座將於Bilibili平台同步直播


Bilibili

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屆時聆聽大師講座(校慶特別場),如需查詢,可聯絡大學諮詢台(電話:8897 2114,電子郵件:dgs-ad@must.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