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澳科大榮譽博士
談「到小行星帶的偉大旅程」

《科技大師系列講座XXVI》第十場「到小行星帶的偉大旅程」於2019年4月10日在澳門科技大學N101室成功舉辦。本場講座邀請到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華人天文學家、澳科大榮譽博士葉永烜院士主講。本次活動由澳門基金會贊助。

葉院士介紹,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構成,介於太陽系內木星和火星軌道之內的密集區域。由於木星巨大的引力,導致本該形成行星的小行星帶只能在太陽系內遊蕩,並有可能與地球發生碰撞。小行星帶包含半徑只有數百微米的塵埃微粒,这些细微颗粒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小行星之间的碰撞或微小的陨石体对小行星的撞击。受坡印廷·罗伯逊阻力影響,来自太阳辐射的压力会使这些粒子以螺旋的路径缓慢的朝向太阳移动。小行星帶中的巨型小行星自轉周期存在下限,自轉周期超過該數值時,行星表面將會有物質逐漸分離呈現離心運動,所以多數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有可能形成於在碰撞後的瓦砾堆。

講座的最後,葉院士表示,小行星帶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各地學者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時至今日依然沒有說服性的結果。小行星帶的未解之謎將巨大的探索空間傳承給後續研究者。葉院士鼓勵在場師生積極參與宇宙科學話題的研討,投身行星領域,為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