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薈萃談「科創」,精彩紛呈話「發展」
澳科大主辦首屆「海岸帶環境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完滿舉行

作為澳門科技大學23周年校慶活動之一,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金沙中國協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基金資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支持的首屆「海岸帶環境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已於3月28日上午順利開幕。本次論壇圍繞氣候變化與應對和海岸帶環境及韌性這兩個核心主題,更分別於3月28日至3月31日期間,設置了主旨會議、特邀講座、主題演講、海報會議和實地考察。是次論壇邀請了來自葡萄牙及葡語系國家、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等地區的知名大學、學術機構和企業的學者、專家和代表進行報告交流和考察。

3月28號下午,論壇分為「主旨會議:氣候變化與應對」以及「主題演講和海報會議:創新創業交匯點」兩部分同時舉行。「主旨會議:氣候變化與應對」由葡萄牙國家土木工程實驗室(LNEC)負責人Helena Alegre博士主持。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上海颱風研究所所長陳仲良作首場報告。陳教授指出,由過度燃燒化石燃料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持續了150年,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繁發生,給商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必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華人天文學家、澳科大榮譽博士葉永烜院士分享了幾個具有「澳門本色」的科研方向。他以航海家華士古達伽馬和鄭和的航線所經國家地區為例,指出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已嚴重威脅着海岸線和經濟發展。澳門可發揮領導作用,組織國際特別是葡語國家地區間的合作。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劉立方在報告中指出,潮汐和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是海平面變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在進行海嘯危險性評估時,需要同時考慮海嘯源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海嘯發生時的潮汐和海平面的不確定性。美國馬里蘭大學環境科學中心Horn Point實驗室李明教授關注河口和沿海海域的水質問題。香港奧雅納ARUP助理董事梁凱動先生和周金松博士介紹了珠江口和中部水域的氣象海洋條件、水動力機制和波浪作用,並分析了人工島的規劃和建設的影響。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程曉陶教授的報告指出,增強城市洪水韌性的策略不是建造不會被淹沒的城市,而是建造不怕被淹沒的城市。陳仲良教授對氣候變化中的危與機做了總結,與會嘉賓、業界代表和一眾師生進行了熱烈交流討論。

「主旨會議:氣候變化與應對」現場

另一方面,在同時進行的「主題演講和海報會議:創新創業交匯點」中,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科技廳廳長謝永強博士指出,澳門作為中葡交流平台發揮了關鍵作用,近期成立的中國與葡語系國家技術交流合作中心進一步促進了科技交流。葡萄牙埃武拉大學副校長Paulo Quaresma教授介紹了一些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應用的具體案例,為今後人工智能在環境氣候變化、海洋和河流環境等領域應用中納入創新要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微軟香港區域科技長許遵發先生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原理、微軟Azure OpenAI以及GPT-3、DALLE和codex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葡萄牙國家土木工程實驗室(LNEC)水利與環境部負責人Helena Alegre博士認為社會需要更有韌性、可持續和經濟可行的解決方案改進與創造相關科學技術、治理模式和商業模式。

「主題演講和海報會議:創新創業交匯點」現場

3月29日上午,「主旨會議:海岸帶環境及韌性」由南洋理工大學羅永強教授主持。葡萄牙國家土木工程實驗室(LNEC)水利與環境部負責人Helena Alegre博士作首場報告,並系統梳理了海岸帶韌性的多個前沿研究領域和科學問題,指明了增強海岸帶韌性特別是沿海城市韌性建設的實踐方向。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生態海岸線的概念及其在香港的設計建設情況。梁教授團隊測試了多種人工生態組件,並設計出更為生態友好和經濟實用的組件,生態海堤具有廣闊應用前景。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海洋與環境科學中心的Rita Carvalho教授介紹了計算流體力學方法在沿海基礎設施設計和建設中的應用,討論了計算流體力學方法在大規模數字模型、環境保護等應用中的潛力。

接下來的特邀講座由梁美儀教授主持。韓國延世大學Sung-Uk Choi教授進行了關於調峰水流對水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影響的報告。他提出了一種新大壩運行調度方案,能有效調節棲息地的水流和環境溫度,從而降低調峰的影響。南洋理工大學羅永強教授報告了新加坡最近的一項使用無人機高光譜和多光譜感測器觀測填海造地期間海域的濁度和羽流的試點研究。他在討論中指出海上無人機運用的難點在於定位。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海洋、環境和技術研究中心(MARETEC)副主任Ramiro Neves教授介紹了由大學海洋、環境和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的MOHID水質模型,展示了其在沿海基礎設施設計建設等方面的高效應用。

「主旨會議:海岸帶環境及韌性」現場

當日下午,論壇繼續探討海岸帶環境及韌性的主題,邀請到西班牙港口和海岸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工程研究和實驗中心副主任Jose Maria Grassa教授進行主題演講。他介紹了波浪的Iribarren參數,並強調其在城市海岸線風險評應用的重要性,還提出了一些保護城市海岸的思路。葡萄牙里斯本大學Jorge Matos教授則介紹了空化對水工結構的破壞,指出斜槽溢洪道這一新技術可以有效減阻,並降低空化的影響。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Philippe Gourbesville教授報告了近幾年來極端降雨對地中海國家的影響,通過重點分析兩場重要的水文過程,給出了一些應對建議。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易越濤先生介紹了大灣區在旱季的供水安全很容易受到珠江口鹽水入侵的影響。他分析了鹽水入侵的特徵和變化情況,並給出了預防策略。葡萄牙埃武拉大學地中海農業與環境科學研究所Ana Mendes教授從環境生態保護法律的角度,闡述了在國際、歐洲和中國法律中生態恢復的法律定義和相關標準。南美Tetra Tech(巴西)總裁Eduardo Yassuda博士介紹了巴西海岸線恢復和韌性建設的一些進展。葡萄牙埃武拉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Rita Fonseca博士介紹了沿海地區污染沉積物修復的複雜性和相關恢復方案的優缺點。葡萄牙波爾圖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Paulo Santos博士介紹了計算流體力學在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應對等方面的應用。最後,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家宏博士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例,分析了氣候變化下城市洪水風險。

3月29日下午同時進行的「主題演講和海報會議:創新創業交匯點」,邀請了來自大學、政府和企業的7位嘉賓進行分享交流。首先,來自葡萄牙里斯本大學 IST運營和企業關係副院長Pedro Amaral教授介紹了大學應如何與社會互動對接並產生影響力。澳科大流行病預測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韓子天教授分享了新冠肺炎疫情預測預警的一些最新算法及其應用。珠海雲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成亮先生主要介紹了無人駕駛船在海洋工程、海洋觀測和海上安全等領域的最新應用。全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王漢邦先生科普了節能高效的LED燈及其在節能減排中的巨大應用前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行政總裁黃廣揚先生介紹了研發中心在環境保護、物流和交通以及社區服務等領域技術應用的最新研究轉化成果。科英布拉大學實驗室和科學主管Ana Garcia博士為大家介紹了藍色經濟的概念。南美Tetra Tech(巴西)總裁Eduardo Yassuda博士再次分享了巴西海岸帶韌性建設情況。

「主題演講和海報會議:創新創業交匯點」現場

3月30日上午,論壇嘉賓和創新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職員到訪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澳門國家站)參觀考察。澳科大副校監、校長李行偉講座教授在歡迎辭中表示,澳門國家站作為國家首個境外國家級野外站,具備海岸帶生態環境一體化立體觀測平台,可長期觀測多項環境要素。澳科大正大力推進關於海岸帶環境的世界領先的合作研究,解决氣候變化等前沿科學工程問題,促進大灣區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現場大合影

李行偉校長致辭

隨後,澳門國家站站長馬義兵教授向眾人介紹了澳門國家站建設和運行情况。澳門野外站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海岸帶生態環境問題,建設了「一平台」,即「智能化、信息化,原位自動化、天地海一體化」的監測平台;「一樞纽」,即面向國際,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的重要樞纽;「三基地」是構建科研成果應用示範,優秀人才培養和科普基地。澳門國家站除了進行野外的科學觀測,還重點研究監測預警新技術、生態環境問題發生機制和影響、海岸帶複合污染防治技術和常見災害和風險應對。

馬義兵站長介紹

論壇嘉賓和創新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職員繼續走訪位於澳門國家站附近著名的黑沙海灘。澳科大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魏燕富助理教授向來賓介紹了黑沙海灘的形成機制和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他指出黑沙之黑源自海綠石,儘管這是沉積物中最為豐富的粘土礦物,但人們仍不清楚黑色海綠石的成因。此外,過去二十年,海灘中的黑沙已不斷變黃,其保護問題愈發緊迫,因此研究海綠石的成因及其轉變也是澳門野外站當前的主要課題之一。

黑沙海灘實地考察

隨後,澳科大領導及論壇嘉賓到訪澳門特區政府的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瞭解澳門特區政府在中葡科技交流、科創環境建設以及大灣區國際化的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等方面的工作。之後,論壇嘉賓更到訪多個大灣區機構和企業、港珠澳大橋等地方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