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資源優化創業創新環境

春  耕

不走深圳一趟,不知道內地創新創業氣氛確實濃。內地與港澳經濟文化背景不一,年輕人對於創業的渴求程度有別,路徑不一。但幾年下來,內地政策傾斜打造的文化氛圍、硬件配套,開始產生越來越明顯的促進創業創新成效;本來是向外國學習的發展經驗,如今倒成了可以輸出的政策推動發展模式,更值得澳門借鑑。

    內地推動創業創新有兩個重要硬件配套,一是政府行為的創業園加上市場行為的孵化器,另一是民間行為的微創空間。這兩者首先產生一個重要作用:創新創業理念與市場資源更有效結合。其二是,利用空間氛圍讓創業者在並不輕鬆的創業路上,可以互相參仿、扶持和打氣。

    關於資源整合,無非是人才+資金+市場。內地最大優勢是高校源源不絕提供人才,因為人多機會相對緊張,不少人為了就業和生存走向創業之路。澳門情況略有不同,創業指數調研結果顯示,機會主導型的創業者佔了七成,這意味着有沒有合適機會更關鍵。故澳門也需要資源整合,但整合的更應該是各種發揮才能的機遇。

    在深圳中芬設計園,人才可以更好地與國際頂尖技術結合,提供非常現代化的工業產品設計。澳門人口少,不可能有專門的工業設計學校,但本地學生到外地學設計的不少,回流卻往往英雄無用武之地。加上缺乏行業氛圍和不斷提升技術的教育基礎,浪費了不少人才。故澳門更需要提供社區空間和機會給設計人才,先讓他們有用武之地,再逐步推動商業和生產領域的應用設計。政府既希望推動產業多元,又希望深挖旅遊元素和消費內容,應該讓各行各業滲透工業設計意識,不僅僅考慮美觀,還有更多人性化的功能。

    至於人才培訓,澳門很應該“轉型包裝”職業技校為工業設計啟蒙基地。多年來,職業技校不獲家長和社會廣泛接受的原因之一,就是藍領味太濃,似乎未來出路就是低端體力勞動。如果職業技校從形象到內涵都向工業設計靠攏,或許社會接受度會提升。當然,課程改革和師資優化應該走在前頭。

    至於創業園、孵化器和微創空間的另一個功能——精神上的集體行為,也許在澳門需求並不大。港澳創業青年比較傾向個人或三五知己闖市場,並不習慣相互參詳或主動曝露想法。這種觀念和文化來自於長期自由化的市場和社會,有其靈活性,但也失去了抱團發展的效益。文化環境需要長時間改變,在此之前,創造交流平台、營造社會氛圍很關鍵。

資料來源:2016年8月12日《澳門日報》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