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华院士于澳科大谈「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

由澳门科技大学主办的科技大师讲座「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于2024年5月8日下午在大学 D 座礼堂成功举办。本场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位素地球化学家李献华院士主讲。李行伟校长致辞欢迎并感谢李献华院士为澳科大师生做专题演讲。

李行伟校长(右)向李献华院士(左)致送纪念品

讲座伊始,李院士表示,地球上陨石坑很少的原因是地球存在大气圈和显著的地质作用,并由此引出了月球和地球之间的简单关系。为了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发展新的技术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人们开始通过观察、探测和采样来研究月球。李院士把月球的探测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并通过中国、美国、苏联在相关领域的计划介绍月球探测的发展历史。

李献华院士主讲

接着,李院士展示了清晰直观的月表元素分布图,根据这些元素分布的不同将月球分为三个单元。他着重表示,阿波罗所带回样品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阿波罗登月采样不仅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也是月球和行星科学发展的一大步。李院士还讲述了有关月球表面的知识,并介绍月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痕迹,不含活生物体、化石或者天然有机化合物,只有月表初露的三种岩石。

李院士亦向大家阐释了月球撞击坑年代学,他表明可以通过撞击坑展现的型态来判断其形成的年代,并再次重申了阿波罗计划对于月球研究带来的重大意义。李院士展示中国目前收藏的阿波罗月岩样品的清晰图片,并通过亲身经历具体解释了这些样品的保存现状。

最后,李院士讲述了月球演化历史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没有发现40亿年以前和30亿年以来月球地质活动的可靠科学证据成为了当今月球演化中的难题,即「一老」和「一新」的科学问题。通过介绍月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月壤的组成物质,他介绍了嫦娥五号采样点的特点和月壤样品特征。李院士介绍了他参与的嫦娥五号的相关会议,并回忆起当时备战和实验分析的场景。李院士认为月球探测过程仍存在着国际化和技术上的挑战,并呼吁大家积极加入月球探索。

新伟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为本次讲座的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