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舉行「兩會」精神傳達分享會 提高「新質生產力」

3月19日,澳門科技大學舉行2024年全國「兩會」精神傳達分享會。邀請第十四屆全國人大澳區代表團團長、澳科大校董劉藝良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澳科大校董會秘書長陳季敏作主題分享。還有澳科大多名管理層、教師及學生代表發言。中聯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副部長李勇先出席分享會及逾300教職員及學生參與。

劉藝良表示今年全國「兩會」特别強調「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同於傳統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教育系統在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的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包括各種教育,包括無黨組織,國內的教育,還有民辦的教育等。同時特別提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專學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要承受到一些壓力,亦夠適應新的形勢、新的環境新的變化等。另外就業優先政策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還有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上升,達到1,179萬人的歷史新高,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陳季敏表示,李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堅持依法治港治澳,落實「愛國者治澳」原則。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她又提到今年全國「兩會」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詞是「新質生產力」,可以說,讀懂「新質生產力」,就把握住了中國今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發展的訣竅。中央設立於港澳高校的國家級科研平台,正培養、吸納了一批有志於獻身科研事業的港澳青年,他們逐漸成長為港澳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助力國家高科技自立自強的主體力量。港澳的高校是促進兩地青年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鎮。培養一批批愛國者,真正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港澳高校責無旁貸,澳科大的辦學正是朝向這個方向、這一努力而進行實踐的。

澳科大副校監、校長李行偉發言時認為,針對今年「兩會」中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澳科大大有可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在於創新,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利用新科技為產業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創新教育,服務發展經濟生產力。高校的使命責任重大,在習主席重要的思想指導下,澳科大將不忘初心,開拓進取,全面統籌澳科大優勢資源,在人工智能發展、跨學科課程開發,人才引培的制度,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繼續努力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注入動力。他又說澳科大肯定會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在一帶一路的倡議背景下,配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策略定位,加強與葡語系國家的交流,立足澳門,放眼灣區,輻射全球,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助力澳門經濟區的多元化,致力培養更多融入大灣區和國家發展的愛國愛澳的優秀人才,為澳門的國家的高等教育出一分力。

澳科大副校長唐嘉樂引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同時,今年的「兩會」強調了教育現代化、科技創新與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顯然,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的關鍵引擎,應在「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作為。澳科大將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學質量,通過深度參與粵澳深合區建設,力爭再上新台階。

澳科大副校長姜志宏認為,澳門高校要牢牢把握住科技創新這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來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加快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為澳門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澳科大校董蘇香玫指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更是實現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作為澳科大一員,她將堅定不移地支持澳門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加強中青年和後備科技人才培養,加强推動轉化醫學事業發展,在先進健康科技國際前沿領域超前佈局,包括建設面向重大疾病診斷的轉化醫學平台、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轉化醫學平台、面向中醫藥發展的轉化平台,以及面向人工智能轉化醫學平台等不同平台建設。

澳科大法學院院長方泉表示,推進高品質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的內容。對澳門特區而言,應當積極發揮澳門「一國兩制」和多元文化優勢,一方面藉本地教育機構的不斷提升,培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優秀跨域人才;同時,作為法律工作者,她也留意到「兩會」多次強調高品質發展離不開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應當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等制度。對於澳門特區而言,除繼續鞏固在中葡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橋樑作用外,還應在大灣區、深合區建設中發揮好規則機制聯通對接的法治示範功能。

澳科大中醫藥學院院長曾莉指出,如今最重要的話題是健康,中國人口多,病人多,多重疾病威脅並存,肥胖、糖尿病、腫瘤、認知障礙、抑鬱、疫病等等。從沒有哪個時代有今天的健康問題這麼多。而這一切都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機遇,把握好「守」與「創」的辯證關係,通過為中醫藥加裝「數位引擎」,為中醫藥高品質發展賦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用現代科技解讀中醫藥原理、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提供具有原創性的新動力。

澳科大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表示,「兩會」不僅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節點,更是推動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平台。例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GDP增長5%左右,與去年的目標增速持平,今年開始連續數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年發行一萬億元,這體現了穩增長的決心;又如,報告中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及數字經濟,這體現了質的提升。

澳科大商學院講座教授、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所長雷鼎鳴認為,提高「新質生產力」,才能有新的投資機會。他指出,若不提升「新質生產力」,若有很多資金,但沒有很好的投資機會,等於沒有「賺錢」的機會。他又以中國過去數十年的高新科技發展,如國產智能電話、電商平台及電動汽車等,為我們創造了很多不同的、新的投資機會。

而澳科大學生代表、學生會會員大會主席鄭靖坤表示,作為青年學生一代,應積極投入到特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中去,著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提到青年學生應厚植心中的家國情懷,鞏固壯大愛國愛澳力量。希望全體同學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為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行穩致遠,更上一層樓,奮力開拓,編寫新篇章。

另一位醫學院學生會代表魏好杉指出,新青年如何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三個要素。首先要勇於承擔,積極投身醫學事;第二是積極參與科研,同時不忘把科研產轉業化轉移到人們中,使研究成果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第三是不斷學習,跟隨時代進程,符合國家及社會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