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抗疫】科研攻關 澳科大各科研團隊與時間賽跑

疫情當前,澳門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從一開始就爭分奪秒,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各種相關研究,為抗擊疫情默默付出努力,目前在部分研究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能取得如此可喜的成果,一方面是科研團隊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大學、特區政府乃至國家的大力支持。齊心抗疫,人人有責!

醫學院 張康教授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澳科大醫學院團隊相應地開展四個方面的科研工作:包括診斷試劑研發、抗體研究、智能診斷系統開發、疫苗研製等。在抗體研究方面,我們抽樣調查了中國不同地區的17,368人的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水準,以更好地了解中國人群受新冠病毒感染的狀況。相關研究論文獲《自然•醫學》刊發。智能(AI)診斷系統開發方面,我們採集了4000多人,超過50萬張的CT影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數據庫。該系統可對新冠肺炎危重病變進行精準預測,預測結果對預後干預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尤其對用藥後的病程對比,進而指導臨床用藥。它是一個全方位的智能診斷系統,由中國科學院上載到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向全世界推廣,迄今為止已經下載超過三百萬次,下載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意大利、歐洲等國家,以及伊拉克、南美等國,效果顯著。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為了與時間賽跑,在新冠肺炎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我們整個科研團隊一直在日以繼夜奮鬥,雖然正處於春節假期,但很多同事每天只休息一到兩個小時,就是為了縮短時間,早日把成果和產品研發出來,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有效的抗疫武器。例如我們的智能診斷系統,開發出來後,很快就投入到武漢抗疫前線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使用,並獲得不錯的反響。

目前取得的成果,一方面是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另外也是得益於學院、大學、特區政府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此外,澳門作為一個連接中西方的國際化城市,既可以跟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便利地開展國際合作,同時作為中國的一個窗口,也可以和內地機構全面合作,尤其是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澳門與內地的合作更加深入和便捷。

藥學院 朱依諄講座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都面臨疫情的嚴峻考驗。而新冠肺炎病毒研究,更是在和疫情進行時間賽跑,我們團隊從疫情伊始就積極加入新冠肺炎相關科研的研究中,陸續投入到澳門科技大學科研一綫的的人員有14人,基於ACE相關研究和炎症免疫的工作的前期基礎,我們申請了三項新冠肺炎相關科研項目,撰寫了兩篇科研論文,對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和相關的分子機制都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現在,全球範圍正在為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而努力,各國都在探尋最有效的防控機制,以盡可能地保護醫護人員和民眾的安全與健康。我作爲參與新冠肺炎科學研究一綫人員,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感覺肩負了巨大的責任和壓力。同時想提醒科研一綫的人員,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考驗面前,應該展現出綜合的分析應對能力、實事求是、勇於擔當,既要遵循嚴謹求真,又不要過於保守。本次疫情目前仍在持續,在科研一綫夜以繼日進行研究的同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保護好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地走上抗擊病毒的戰場。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黃虞楓博士研究生

疫情期間,我主要是在導師劉良講座教授和周華教授的指導下,參與中藥抗新冠肺炎藥物的篩選及可能機制的初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牽動全球百姓的生命健康,目前,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物和疫苗還在研發之中,其中,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中醫藥參與抗疫為世界戰勝疫情提供了「中國方案」,給予患者多一種選擇。通過我們的研究,向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們,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思維展示了古老傳統中醫藥發揮作用的機制,便於更多的科研人員理解中醫藥,發掘新藥開發。為此,我們實驗室的老師和同學都全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導師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挑燈夜戰已經是家常便飯。一邊指導同學們的科研、學習安排,一邊關心同學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並通過微信群和郵件等形式及時告知同學們大學的最新防疫信息。同時,我們還要抓緊時間檢索文獻,進行科研材料的整理,組織大家進行科研討論,用自己的努力對抗擊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徐懿助理教授

疫情期間,我和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張可可主任、張小平副教授、祝夢華副教授、鄧志培助理教授、原田雄司助理教授和Roberto Bugiolacchi助理教授等六位老師一直在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6月份獲得政府豁免批文的助理教授們也陸續開始回到大學,並在大學辦公。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在大學工作的老師無法面對面指導研究生的工作,計劃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術會議都被取消了,論文的審稿期也相應變長。而在家裡工作的老師辦公條件更為艱苦,工作受到網絡條件的制約,比如無法訪問高性能電腦進行大規模的類比計算;缺乏數據資料;網絡會議出現音效問題影響交流等意外狀況。但即便面對種種困難,老師們仍通過線上指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推遲原定的學術交流活動或改為網絡會議,請同事們幫忙複製資料等辦法,盡可能減少疫情對工作的影響。

澳門首顆科學技術衛星「澳科一號」因受疫情影響,一些重要的工作無法及時推進,包括地面站的建設等工程任務也相應推遲。但研發工作目前還在繼續進行,項目的科研人員正在積極開展衛星資料處理的準備工作。當前階段,主要通過電話、電郵和網絡會議的方式,繼續與內地和海外研究所的各位專家學者保持溝通合作。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祝夢華副教授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疫情期間,大部分科研人員堅守在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即使因疫情無法回到大學的科研人員,也在家進行相應的科學研究以及論文撰寫工作。我本人最近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探月工程嫦娥四號的觀測數據,解譯月球背面的「神秘信号」。這半年來,與內地、國際同行通過視頻會議、電子郵件的方式,頻繁溝通,緊密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不錯的結果。一些成果已經發表,也有一些結果近期即將發表出來。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確實對我們的研究有很多負面的影響,很多計劃被迫擱淺,很多學術會議也被迫取消。因各國的疫情發展形勢不同,科學合作不似以前那麼順暢。但大家仍然都在積極協調各自的時間安排,最大程度上減少疫情對科學研究工作的影響。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下一階段將會在「澳科一號」探測衛星、「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分析以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衛星探測數據的解析方面做出充足準備,為中國的深空探測貢獻澳門的科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