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澳經濟競爭力 全國十五

  【本報消息】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自一二年起持續參與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的澳門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和發佈。去年起加入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競爭力的分析。今年澳門的經濟競爭力名列全國第十五,可持續競爭力位居第十九。

    競爭力排名降一級

    今年澳門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競爭力表現特徵如下:

    一、經濟競爭力微降,灣區核心引擎作用待增強。今年澳門經濟競爭力指數為0.643,在全國29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十五,比去年降一個名次。與灣區其他城市相比,澳門的經濟競爭力名次較低,深港經濟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二名,廣州第五,佛山十四,東莞緊隨澳門,排十九。

    灣區建設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突破自身發展空間局限、促進經濟適度多元,以及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的重大機遇。但融入灣區需提升澳門城市競爭力,澳門需相應提升其作為灣區中心城市之一的核心引擎功能,避免被邊緣化及部分功能被其他城市所替代。

    當地要素短板突出

    二、宜商宜居優勢顯明,當地要素短板突出。澳門以30餘平方公里的城區面積,取得全國近300座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十五的佳績,主要得益於營商硬環境、營商軟環境和生活環境這三個解釋分項的排名居前。其中,營商硬環境和生活環境均進入全國前十,分列第七及九,且營商硬環境排名高於廣州;生活環境排名超過深圳。

    澳門經濟競爭力的短板項在於當地要素,排名第九十九,此項在灣區城市中僅比肇慶稍高;遠落後於灣區中心城市深港穗,亦與灣區其他節點城市有較大差距。

    在構成當地要素的分項中,勞動力總數、直接市場融資便利度、學術論文指數均偏低,分列全國第二百九十、二百二十七、一百○一位。去年末澳門勞動人口39.65萬(本地勞動居民28.83萬),人口老化持續,老化指數達90.3%,加上對輸入外地僱員尤其是移民政策十分嚴格,澳門“缺人手”現象明顯。澳門金融機構組成較為單一,澳門還沒有外匯、黃金和證券市場等資本市場,信貸市場融資便利度較高(全國排名二十),資本市場融資便利度則偏低。澳門回歸後高等教育雖有長足發展,但學術論文指數排名與香港(全國排名二十)相比,差距明顯。

    面臨灣區虹吸效應

    三、可持續競爭力位次下滑明顯,面臨灣區虹吸效應風險。去年澳門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0.553,在全國29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十九,比一八年名次下降明顯。港深穗排名依次為第一、二和六,節點城市東莞、佛山分列第十五、十六,緊隨其後的中山名列第廿三。

    澳門發展的最大困難在於地域有限、空間狹窄,在現有城區進行多元產業發展幾無迴旋餘地。為避免博彩業“一業獨大”且有所加劇的產業結構給經濟帶來脆弱性和巨大風險,澳門必須融入灣區建設。但以區域合作促進產業多元的發展模式,也會給澳門帶來直接競爭及新的壓力與挑戰。灣區其他中心城市遙遙領先的可持續競爭力,以及隨着灣區建設不斷推進,其餘節點城市及廣闊腹地將形成頗具優勢和吸引力的發展環境,資源的集聚效應會更強,將對包括澳門在內的周邊地區的資金、人才等要素產生吸納效應。若澳門不相應提升自身功能和可持續競爭力,不積極開放並融入大灣區,將面臨區域虹吸效應風險。

    科創仍有提升空間

    四、環境韌性佔優,科技創新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環境韌性方面,港深澳包攬全國前三甲,顯示三地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澳門在可持續競爭力的其他分項中均低於其他中心城市,尤其在科技創新方面,排名第四十六,遠低於港深穗,並低於佛山和珠海。

    當前澳門正處於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中,博彩業獨大激發出產業多元發展的內部需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造就區域產業再分工的外在機遇。經過回歸後持續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澳門累積一定的財政基礎,在科技上也有長足進步。澳門作為目前灣區西部唯一擁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在中醫藥、微電子等多個領域已形成一定優勢。橫琴為粵澳深度合作創造良機和空間,成為澳門產學研最好的落地之處。這些優勢條件將助力澳門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可持續競爭力。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10/25/content_1470191.htm

聯繫我們

辦公室:澳門氹仔偉龍馬路澳門科技大學O座707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1時,下午2時30分至6時20分

電話:(853)8897-1799

傳真:(853)2871-7322

電郵:isd@must.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