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舉辦
“延長通關時間的作用及意義”座談會
新聞稿

iscr141211

2014年12月10日下午,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主辦“延長通關時間的作用及意義”座談會假澳門宋玉生廣場獲多利中心11樓1117會議室舉行。座談會由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商學院副院長龐川教授主持,出席嘉賓包括澳門經濟建設協進會理事長楊道匡博士、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博士、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呂開顏博士、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副教授以及商學院會計與財務金融學系系主任劉成昆副教授。

澳門特區政府早前正式公佈,將於12月18日起,在各個連接澳珠口岸實施新通關措施。蓮花口岸率先實行24小時通關,關閘口岸前後延長通關時間各一小時,青洲跨工區口岸則在凌晨至早上7時臨時開放給澳門居民、學生、內地勞務人員使用。龐川教授表示,延長通關時間的新措施不應只是簡單理解為緩解市民和遊客通關的壓力,需要對此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度解讀。延長通關時間無疑將推動珠澳合作邁向新的台階,對於澳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與周邊區域的經濟一體化,以及澳門適度多元化建設和打造國際旅遊休閒中心城市,都具有重要意義。新政背後延伸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將直接影響澳門的旅遊、商業、地產等各個行業,拓寬未來巨大發展空間。

楊道匡博士指出新通關政策其實早在十年前已經確立,而且是逐步推進,先是大家熟悉的“零關稅”(即貨物貿易),然後是“自由行”(即服務貿易),現在延長通關時間就是貿易投資便利化的一種實施,都是為了保障澳門回歸之後的持續發展。延長通關對澳門影響是巨大的,它讓澳門成為一個“不夜城”,打破原有的商業經濟運營模式,使商業、餐飲業、服務業,乃至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時間隨之延長,以適應新的需求,推動澳門人力資源、旅遊資源以及商貿資源獲得更大的進步。他還預測,延長通關時間還將改變澳門市民的生活模式,市民可以選擇更廣闊的生活圈子,不單止停留於澳門,可以在珠海、中山生活,還可以北上廣深,實現珠三角1小時生活圈的設想。

有消息指,在公佈珠澳口岸延時通關消息當天,珠海房地商立即暫停銷售,忙於調高租售價格,而反觀澳門北區舊樓售價下降近20%,靠近蓮花口岸的某大型樓盤,售價從之前每平方尺澳門幣9000元跌到7000多元亦無人問津。對此,柳智毅博士分析,澳門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可人口超過60萬,加上16萬外勞人員,還要每年接待近3000萬旅客,讓澳門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地區,因此樓價高租金貴讓市民備受壓力,影響社會和諧。新的通關政策,可以大大舒緩澳門土地緊缺的情況,有利於解決市民安居樂業的問題,而且影響是立竿見影的。

對於延長通關時間後兩地居民如何共融問題,呂開顏博士認為,現時通關時間相對比較短,口岸就像一堵牆,分割兩邊,使得相互流動不順暢,必然產生一定差異性。延長通關時間後,這堵牆就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兩地居民、遊客等往來將更加方便,彼此之間不再存有阻隔,這為發展粵港澳大經濟圈產生積極的作用。

劉成昆副教授就產業發展和區域合作的角度提出,鑒於澳門的狹小區域空間,本地實施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效果並不顯著。從短期來看,澳門除了發展旅遊休閒業的相關產業,如酒店業、零售業等,另外擴大如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這類非博彩業的比重,從而形成與博彩業鼎足而立的產業,實屬不易。因此,若僅囿於澳門視角看產業多元化,易生爭議,多元難見成效;而跳出澳門看澳門,即與周邊區域合作,空間無疑擴大,實施產業多元化便有了空間保障。是次延長通關時間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澳門的發展空間,加上澳門與珠海基建對接,合作開發橫琴,雙城深入融合,都將有利於澳門進一步拓展非博彩業,如教育、中醫藥、零售、會展、紅酒等產業的發展,突破目前以博彩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實現適度多元。

宋雅楠副教授亦認為,通關時間的延長,尤其是橫琴24小時通關,是推動整體經濟發展適度多元化的又一重要措施。將為通訊業、金融業、商業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向澳門以外市場的拓展提供便利,降低其現有成本,實際也是促進澳門的適度多元化發展。24小時通關則拓展了發展所需的空間,亦使得資源獲取的便利性增強。通過與粵港乃至泛珠地區建立共同市場,實現商品、資金、人力和服務的四大流通,用大市場帶來規模經濟,澳門的企業和個人都可以突破過去地域或關口的限制,整合澳門和內地市場,促進和刺激經濟擴張。例如,在24小時通關後,物流便利化之下,結合未來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刺激澳門電子商務和物流業的發展。或者更長遠的看澳門在未來粵港澳自貿區的合作,只有實現24小時通關,並且制定全方位的政策實現人才資源配套,交通資源配套,才能與其他已經快速發展、物流人流已經自由流通的粵港地區對接合作,讓澳門企業和居民共同分享區域深化合作後帶來的便利和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