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敏副局長主講“澳門歷史城區的範圍、特色及其保護”

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林廣志所長(左)向梁惠敏副局長贈送紀念品

4月19日下午,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主辦的2021年第6場“澳門社會”系列講座邀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梁惠敏副局長主講“澳門歷史城區的範圍、特色及其保護”。

梁副局長首先介紹澳門歷史城區是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區域的建築文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於2005年7月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分為兩個區域,一是從大炮台山到西望洋山之間,由21座核心建築文物、8個前地,附近緩衝區組成,面積範圍約75公頃;二是以東望洋炮台為核心建築物的東望洋山及其緩衝區組成,面積範圍約 32公頃。同時,講解了澳門其他建築文物的基本情況、數量及分佈。

長期以來,澳門重視歷史文物的保護。澳門第一條文物保護法令第34/76/M號於1976年頒佈,同時成立“維護澳門都市風景及文化財產委員會”;1982年,澳門文化學會(文化局前身)成立,同時設立文化財產廳;1984年,頒佈法令第56/84/M號,確定澳門文物清單及規定文物的保護方法,並成立“保護建築、景色及文化財產委員會”取締原有的“維護澳門都市風景及文化財產委員會”;1989年,“保護建築、景色及文化財產委員會”解散;1992年,頒佈法令第83/92/M號,對澳門文物作出四個分類,分別是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建築群、場所,文化局一直就該號法令所核准之保護範圍內發表文物保護範疇意見。回歸以後,澳門文物保護工作駛入快車道。在國家支持下,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第202/2006號行政長官批示頒佈,以更好保護澳門歷史城區;2013年9月2日,頒佈《文化遺產保護法》。

梁副局長指出,澳門歷史城區成為世界遺產的原因有四點:第一,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也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第二,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第三,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反映,是中國歷史城市中極具特色的組合;第四,是中西生活社區的組合,一直與居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及管理須包含以下內容,包括景觀管理監督(景觀視廊、街道風貌等方面的規定)、建築限制(建築的高度、體量、樣式等方面的規定)、城市肌理的維護措施及改造限制,建築修復準則。

本場講座吸引來自國際學院、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商學院、資訊科技學院等二百多名學生參與。在互動交流環節中,梁副局長耐心地解答學生疑問。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自2010年起定期舉辦“澳門社會”系列講座,邀請澳門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蒞校演講,該系列講座至今成功舉辦過百場,已成為全校性、品牌性的學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