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文所博士生鄧麗嬋、莫蕤獲霍英東基金會獎學金

澳門科技大學日前舉行機構獎助學金頒獎典禮。共22個機構頒發26項獎學金及助學金予264名優秀學生。其中,社會和文化研究所2021級國際關係博士研究生鄧麗嬋、2021級歷史學博士研究生莫蕤榮獲霍英東基金會獎學金。該項獎學金需要符合平均積點(GPA)最高方可獲申請資格,經大學推薦後,由霍英東基金會嚴格遴選,方可獲得該獎項。

機構獎助學金頒獎典禮

article1125174136

國際關係博士研究生鄧麗嬋同學

鄧麗嬋:

蒙社文所推薦,當得知自己獲得霍英東基金會獎學金時,內心既欣喜又驚訝。在此首先想感謝我的導師陳少華教授,他清朗儒雅的學者之風時刻安撫著我急躁的求索步伐,讓我得以在跨專業的迷茫和不安中從容愉悅、享受讀書。感恩所長林廣志教授、趙殿红教授的耳提面命和悉心教導,他們傳授的知識始終浸潤於我一年以來的研究歷程,感恩社文所的每一位老師和同學,身邊有良師益友是我的幸運。

過去一年,我的學術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囿於此前學科規範,我更多聚焦文本細節,對外部世界有所忽視。如今我逐漸明白史料對於挖掘歷史褶皺的意義,更明白要慎用理論從而避免蒙蔽歷史。做研究是獨行的旅程,因此我在持續的閱讀體驗中,時刻警惕鈍化,對歷史敘事中的苦難保持悲憫;在社文所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我感受到了他們作為人文學者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學術之路道阻且長,然而更明白不行不至,惟願跟隨各位老師的步伐,繼續前行。

歷史學博士研究生莫蕤同學

莫蕤:

知悉自己獲得“霍英東基金會獎學金”,我的內心充滿感恩和欣喜。一年前,我告別故鄉親朋,隻身來到澳門,彼時心中縈繞著好奇與未知。於我而言,這是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嶄新環境。雖感惶恐,卻也篤定,因為我始終相信“萬番琢磨方成器,十載耕耘自見功”。我懷著對學術的渴求,開啟了自己在澳科大的求學之路。若是談及這一年學習生活的感觸,我想“感恩”、“夢想”與“求索”三個詞更能夠概括我這一年的體會。

為人為學需懷“感恩”之心:我自知自己平凡,能取得如此進步皆來自師友們的鞭策與鼓勵。在學術之路上,我特別感激社文所林廣志老師和趙殿紅老師及我的導師范立舟老師。正是老師們不辭辛勞的言傳身教,讓我能夠真正踏入學術門檻,開始對學術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思考。他們不僅教會我如何為學求真,更教會我要常懷虛心、踏實為人。老師們寬厚而無私的情懷是我為學之路的標杆。同時,在這一年的學習中,我受到了錢乘旦老師、湯開建老師、張富強老師、李憑老師、柏樺老師、魏明孔老師等專家教授給予的鼓勵和教導。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我始終謹記在心,這是鞭策我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同樣,我亦感激社文所的師兄、師姐和2021級歷史班的同學們。正是他們暖人心脾的關心和幫助,我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和適應新環境。學術之路,是漫長而孤獨的,但是大家勉勵前行,我們必然能夠行穩致遠。

為人為學需心懷“夢想”:歷史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作為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我深知,自己要時常保持一顆初心,學會坐“冷板凳”。只有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決心,自己才能在為學境界上實現昇華。同時,我也應該學會並做到“知行合一”,要用自己所長服務社會,力求講好澳門歷史、中國故事,讓更多同胞熟悉我們自己的文化,瞭解我們祖先曾經擁有的輝煌過往。

為人為學當思不斷“求索”:在學習方面,我不是一個擁有太高天賦的學生,很多時候我也會陷入“思索”的困境。在不斷“求索”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了自己的薄弱,意識到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我還需要繼續努力,付出更多心血。但是,我想只要“求索”,只要堅持做到不斷“求索”,結局總會無愧於自己。因為每一件小事做好的過程,就是對自己心性不斷磨礪鍛造的過程。擁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嚴謹的學術規範,才能在生活和學習中無愧於己、無愧於人。

在此,我衷心感謝社文所的每一位老師和同學,正是你們的無私付出,才有了我今天的收穫和進步。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也必將不辱使命,奮勇前行,讓自己有機會成為一名合格的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