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系列講座:《番僧利瑪竇有千里鏡說考實》

2022年12月15日,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主辦《澳門學系列講座》第三講《番僧利瑪竇有千里鏡說考實》邀請澳門科技大學湯開建講座教授主講,講座結合線上、線下形式同步進行,吸引海內外高校師生過百人參加。

今年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入華440周年,利瑪竇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和傳播的西方學者,他與澳門關係頗深,早在1582年他便抵達澳門並學習中文,此後在中國內地積極傳播天主教教義,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亞洲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湯開建教授表示,關於歐洲望遠鏡(千里鏡)何時傳入中國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許多學者認為1609年伽利略(G. Galilei,1564—1642)創制天文望遠鏡,來否認明人鄭仲夔“番僧利瑪竇有千里鏡”之說,進而成為利瑪竇研究乃至中國科技史上長期存在的誤區。持該類觀點的學者對學界影響較大,導致學術界在望遠鏡傳華認識上存在一定誤區。

湯教授於2019年曾就相關問題發表論文《歐洲望遠鏡究竟何時傳入中國——“番僧利瑪竇有千里鏡”說考實》(《南國學術》2019年第1期,第36—49頁),該研究在全面搜集中文文獻的基礎上,利用同時代的葡文、日文文獻,特別是當時最新發現的利瑪竇《開成紀要》等一批新材料,考證明代利瑪竇不僅帶望遠鏡入華,還能製造望遠鏡,並提出不能用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來否認“利瑪竇有千里鏡”。他認為,在明代的中西科學文化技術交流史中,利瑪竇當是第一位將望遠鏡製造技術傳入中國的歐洲人。他與他同時代的歐洲傳教士不僅將望遠鏡帶進了中國,而且在耶穌會中國傳教團傳教政策的指引下,為了明朝宮廷修歷的需要,還製作了一批望遠鏡,而這些望遠鏡在明代社會已經得到廣泛傳播。

講者簡介:湯開建,現為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首席歷史學家、澳門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客座教授、澳門口述史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曾任暨南大學教授、澳門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明清史、澳門史、中外關係史、西夏史及中國邊疆民族史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包括《大航海時代與澳門──中日朝越四國澳門漢文文獻檔案彙編(1500—1644)》《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明清士大夫與澳門》《黨項西夏史探微》《宋金時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澳門編年史》(六卷,合著)《天朝異化之角——16-19世紀西洋文明在澳門》等十餘部。

澳門學系列講座簡介:為推動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促進澳門學學科發展,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自2022年3月成立以來持續舉辦“澳門學系列講座”,邀請澳門史著名專家湯開建講座教授作為常駐主講嘉賓,採用線上、線下公開課模式,向全球學術界傳播澳門學最新學術進展及發現。2022年已成功舉辦三場,計劃於2023年持續舉辦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