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鄭觀應的相遇”——社文所2023級博士生第一課

9月5日下午,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2023級國際關係、歷史學專業的27位博士生迎來了開學第一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基本方法與基礎訓練》之“學術論文寫作”。主講教師林廣志教授表示,“第一課”的課程目標,是希望同學們通過以“澳門之子”鄭觀應的思想和實踐為題材的學習與訓練,熟練掌握學術論文的寫作規範與基本方法。

林廣志教授為2023級博士生講授“理論與方法”之第一課

在系統、細緻地講授了學術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前言、結構、結語”的相關要素、特徵及要求後,同學們“動手”對四篇學術論文的相關要素進行了分析和討論。該課程的作業是,要求同學們分別以“鄭觀應的世界觀”“鄭觀應與洋務運動”為題撰寫8000-10000字的課程論文,爭取達到公開發表的水平。2020級歷史學周海霞、國際關係李孜以及2021級國際關係楊格等同學分享了撰寫和發表鄭觀應研究論文《鄭觀應與南洋華商張沃生的交往——以<南遊日記>為中心》《鄭觀應與李提摩太關係考述》《鄭觀應的衛生觀——以<中外衛生要旨>為中心》的心得體會。

實際上,2023級許多同學不了解鄭觀應的生平事跡、也無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的經驗,因此對這樣的“第一課”感受深刻、獲益良多。為什麼國際關係、歷史學兩個專業都要閱讀鄭觀應著述並以此為題材撰寫課程論文呢?林教授表示,“澳門之子”鄭觀應既有豐富的政商實踐,又有影響深遠的鴻篇巨著,且在澳門的鄭家大屋保持完整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近代以來這樣的人物實屬罕見!他不僅是近代西學東漸、體用結合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的國際關係專家,其著述既是近代國際關係史、近代洋務運動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也是瞭解近代中國與世界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發展的重要讀物,但頗感遺憾的是,過往澳門高校並無將鄭觀應思想和實踐之研究引入研究生課堂。將“鄭觀應研究”作為“第一課”,除了希望“規範”同學們的學術論文寫作行為,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探索將“鄭觀應思想與實踐”這一澳門本土優質學術資源引入博士生課程,逐步建立以“鄭觀應思想和實踐”為核心、“學與練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寫作訓練—學術發表”的博士生學術研究培養體系。

自2020年秋季起,“鄭觀應研究”便進入國際關係、歷史學博士學位課程必修課“人文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以鄭觀應的生平、事功及其著述為題材,對博士生進行學術論文寫作訓練。具體做法是,以“如何寫作規範的學術論文”為目標,從文獻檢索、題目選定、史料收集、寫作邏輯、結構安排、注釋規範等入手,引導學生學習、研究鄭觀應的生平、思想和事功;課程論文完成後,逐一認真批閱,提出修改意見;學生修改後,擇優推薦在“濠江新語博士論壇”“香山文化論壇”等學術會議發表,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術編輯現場評議;學生繼續修改後,與相關學術雜誌合作,在教師指導下集中組織或自行對外投稿。

article0911123716

2020級歷史學周海霞、國際關係李孜以及2021級楊格為新同學

分享其鄭觀應研究論文撰寫、修改和發表的心得體會

據統計,自2020年秋季以來,國際關係、歷史學專業2020級、2021級、2022級博士生已撰寫約75篇“鄭觀應研究”論文習作,其中近20篇在《澳門研究》《唐廷樞研究》《澳門歷史研究》《珠江論叢》《探求》等學術期刊發表,50多篇在“香山文化論壇”“濠江新語博士論壇”發表,初步形成“課堂教學—文獻閱讀—論文寫作—導師評議—論壇發表—雜誌刊發”的培養模式。與此同時,林教授鼓勵博士生將學術訓練與博士論文選題和研究相結合,目前已有2020級曾嬌的《鄭觀應教育思想研究》、李政陽的《近代中國知識階層的日本觀——以鄭觀應為中心》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在相關領域推動和深化了鄭觀應思想研究。

2020-2021級部分博士生在《澳門研究》第104期發表的“鄭觀應研究”論文已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23年第7期)收入索引。

在澳門科技大學的“第一課”,同學們遇見了鄭觀應,遇見了唐廷樞,遇見了香山文化,遇見了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繫。實際上,在2018年11月、2022年2月,澳門科技大學已先後成立唐廷樞研究中心、鄭觀應研究中心,致力推動以唐廷樞、鄭觀應為中心的香山人物與中國近代化研究,並已舉辦“香山文化論壇”2022、2023年會,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2024年是鄭觀應的經典著作《盛世危言》出版130周年,林廣志教授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這一經典著作,在上述學術論文寫作訓練模式指導下,聯繫所學專業以及研究興趣,廣泛閱讀、勤奮寫作、反復修改,爭取寫出富有創見的、符合學術規範的學術論文,為“鄭觀應研究”以及香山文化研究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