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十四五” 融入“雙循環”
澳科大社文所舉辦2021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座談會

2020年11月16日下午,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2019年12月視察澳門期間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和2020年10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在防疫工作、經濟復甦、適度多元、民生建設、公共改革、人才培育、智慧城市、文化推廣、國家安全等方面進行了回顧和規劃。11月17日上午,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舉辦“2021特區政府施政報告:評價與建議座談會”,林廣志所長、趙殿紅副所長,人文藝術學院張志慶院長、人文藝術學院鄭劍藝助理教授,法學院方泉院長,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劉成昆所長、高展鴻研究員、黃耀佳博士,博士生周林生、周運賢、盧嘉諾等出席座談會。

與會學者从經濟復甦、區域合作、法制創新、人才興澳、高等教育、空間規劃、文化發展等方面對施政報告進行了評價,尤其對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十四五”規劃,參與“雙循環”及“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助力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愛國愛澳教育,維護國家安全,以及公共行政改革、各項規劃的研究與制定、設立“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委員會”、育才引才並舉、《信託法》及相關法律的制定和修訂、將工業及跨境電商列為新興產業等進行了熱烈討論。學者們認為,施政報告把握趨勢、充滿信心、目標明確、延續政策、穩中求進、重點突破。一年來,特區政府投入巨資抗疫防疫、保障民生與就業,措施有力,其他相關工作也有序、有效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向未來,既研判疫情對澳門經濟社會的嚴重沖擊及其影響,又不避諱存在的思想、行政、經濟、法律等方面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並且提出了相應的思路與對策。

疫情的爆發及其常態化,對新一屆特區政府施政能力形成重大挑戰,也是對澳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考驗。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在國家及相關省市的支持下,特區政府將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有效地採取抗疫措施,防控疫情擴散,為經濟恢復以及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一系列的計劃、措施及成效表明,特區政府直面問題、思路清晰、步驟穩健,顯示了較高的施政與管治能力。儘管疫情期間財政收入急速下跌,但仍然確保了社會及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並透過增加市政建設和減免稅費等措施,協助企業和僱員渡過難關,保存市場主體的元氣和活力,為經濟復甦提供了有力支持。施政報告指出,將積極進行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透過電子政務及精簡機構,提升行政效率,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將逐步落實各項民生建設及城市建設工作,持續關注城市發展與生活空間的合理規劃,優化人才引進及人才培養政策,積極推進社會文化和青年教育工作,推進國家安全以及區域合作的建設進程,藉助澳門已有基礎和優勢,逐步走向“經濟適度多元且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充分體現了特區在祖國的支持下,建設“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的先行示範區和“一國兩制”實踐新平台的決心和信心。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新冠疫情爆發及其常態化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格局,澳門作為產業結構單一的微型經濟體,遭受的衝擊可謂史無前例,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但是在國家的支持下,澳門沒有邁不過的坎。當然,澳門若能因疫情、因衝擊而變,堅定信心、同心協力,重構旅遊博彩產業的結構與供給,合作開發橫琴、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成效而達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那麼,此次疫情或是澳門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為此,學者們對來年施政方針提出了若干建議:第一,及時研判疫情之下世界經濟形勢的走向,深刻認識“十四五”及“雙循環”給澳門帶來的機遇,“寫好”“十四五”規劃之澳門篇章,增強合作開發橫琴的緊迫性,有序解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困難,確保“一國兩制”新實踐和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第二,關注民生福祉,確保社會穩定。及時出台和實施相關政策,既要“給錢”,又要“給力”,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共克時艱,又要積蓄動力;第三,堅持道路自信,直面旅遊博彩之於澳門的重要性,及時探討旅遊博彩業的結構調整及產品供給,加強科技研發,朝著大眾性及娛樂性方向發展,為170餘年的古老產業注入新的動力;第四,無論是縱向或橫向多元,在鞏固和提升旅遊博彩業競爭力及抗風險能力的基礎上,應發揮旅遊博彩業的關聯性和帶動性,結合澳門的資源稟賦,選准、選好新興產業,切忌搖擺不定,力爭在未來幾年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實效;第五,堅持和優化中央統籌立法機制,及時、準確推進立法工作,加快推進新興產業如新興工業、跨境電商、金融科技的立法工作,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第六,及時制定規劃,增強“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委員會”的智庫與統籌功能,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要舉措,推動“一個基地”和“人文灣區”建設。優化活動內容和方式,持續有效加強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落實育才引才措施,圍繞社會發展及新興產業需求,建立人才引進的社會生態和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