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盧寶榮教授線下講座

2021年11月20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盧寶榮教授應邀來我校講學,為科大的全體研究生進行了為期兩天的題為“科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精彩報告,本次講座由澳科大研究生院主辦、藥學院協辦,並由藥學院院長朱依諄主持。

圖一 朱依諄院長代表學院贈送紀念品

盧寶榮教授,復旦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系主任,希德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為200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202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發佈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主要從事進化生物學,遺傳資源學和群體遺傳學等領域的研究。發表論文300餘篇,被引8600餘次,獲專利6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多項。開設了《生物安全導論》、《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以及《藝術、科學研究與創新思維》等精品課程。

為期兩天的課程涵蓋了從何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如何提煉和發表科研資料,圖表的製作技巧到如何成功投稿等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快速掌握高效進行科學研究與科研論文寫作的方法。講座過程中,盧教授首先重點介紹了何為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簡單現象中的有意義問題。盧老師表示科學研究的一貫順序為選題-獲取事實-建立假說-驗證假說-建立理論。獲取事實是為了確證問題是否值得研究,之後通過研究人員的科研眼光建立比現有事實更深刻的事實。在此過程中,提出問題與設計實驗尤為重要,盧老師告誡我們:“要做independent researcher, 而不只是technician”,讓同學們認識到僅僅掌握實驗技術而缺乏科研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在如何提出科學問題方面,盧老師形象地分享了以What-How-Why逐級遞進的思維邏輯,讓學生們瞭解高效的科研方法,少走彎路。

圖二 盧寶榮教授進行線下講座

接著,盧老師以自己課題組水稻過冬方面的工作為例,詳盡地解答如何提出好的科學問題,如何進行好的實驗設計以及如何進行圖表製作等同學們最關注又最欠缺的問題。在談到同學們都又愛又恨的論文寫作與發表方面,盧教授通過形象生動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並為學生們開出16字箴言: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有機聯繫,巧妙整合。告誡同學們養成在進行實驗以及資料處理時就要開始進行論文寫作的好習慣,高效地進行科學研究。

圖三 講座中盧寶榮教授與學生互動

盧教授不僅在科研界極具威望,在藝術領域包括繪畫、攝影、音樂等方面還頗有造詣。通過展示其優秀的攝影作品,盧教授巧妙地向同學們解釋了好的科研應該是簡單的,清晰的,有重點的。並引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的理念“One paper, one story”向學生們加深了這一理念。

圖四 休息時間學生向盧寶榮教授請教問題

盧老師在講座過程中充滿熱情,讓人如沐春風。期間,學生們的熱情也是異常高漲,不僅在提問環節互動不斷,休息時間也有不少同學聚攏在盧老師身邊以期答疑解惑。本次講座內容乾貨滿滿,字字珠璣,一言一語皆為盧老師多年科研生涯的高度凝練與感悟,為同學們撥開雲霧見月明。